2015-01-08
作者:通威報
◆通威集團高管系列深度專訪之十二
成都的冬季少有艷陽天,記者在采訪通威股份副總裁、投資總監李高飛時卻恰逢旭日高照,一如李總爽朗的笑容。
自1997年11月正式辭去公務員職務加入通威,不知不覺李總已經陪伴通威走過了18個年頭。從最初熟悉的人事做起,到市場部,再轉入發展部;從實體投資到資本市場運作;從對內到兼對外,18年來,李總的職業天空越來越廣闊。隨著通威事業的蓬勃發展,現已成為股份副總裁的李總事務很多、擔子也很重,但在他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疲憊、不耐與消沉,而是表現出兼備睿智與激情的儒將風范,以及和藹可親的長者風度。
初識通威的驚鴻一瞥
1995年,李總第一次與通威結緣,當時通威還只是一家不大的企業,但這一次的“邂逅”,竟讓李總主動放棄了勞動局輕松安穩的工作,來到通威這家“小公司”,當一名普通員工。當時誰也沒有想到,這一決定,讓李高飛的名字自此與通威綁在一起。
“我來公司應聘的時候,就覺得公司有發展前途。”李總坦言。雖然當時通威是很小的企業,但有幾個小細節卻讓李總深深感動。一是升國旗。在1995年,一家很小的企業能堅持每周周一升國旗和通威旗,說明這家公司有家國理念;第二,每個員工都配有一部座機。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,電話還不普及,公司能為每位員工配備一臺座機,這一點很不簡單。可是又有規定嚴禁員工用座機打私話,為方便員工處理私事,公司設置了公用電話,但員工在打完私人電話后要自覺記錄并付費,即使一分錢也要收,這并不是說公司缺錢,而是說明公司是公私分明的;第三,每個員工接聽電話時首先必須說“您好,通威”,如果通話時第一句話不是“您好”,是要被罰款的。所以在進入通威的第一天,李總便覺得可以留在通威發展事業,因為在他看來,這是一個有家國精神、有抱負的公司,是講究公私分明的、人性化的公司,是以客戶為第一位的公司。
“當時的三句話是很感動人的————待遇留人、感情留人、事業留人。對我這種老通威人來講,待得時間長了之后,那種感情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東西。”重提往事,李總依然感動。
市場投資與自我修煉
已過不惑之年的李總,人生前半截的三分之一都奉獻給了公司發展部。
從一個門外漢變為投資高手,并主管通威股份投資發展十多年,這個蛻變過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困難而痛苦的,但對李總而言,那是一段激情四溢、拼搏奮發的快樂時光。“每天都有緊迫感,每天都要適應市場的變化,每天都要去創新。”李總回顧這段充滿激情的歲月,異常感慨,“這種不顧一切的沖勁就像兩軍對壘前的戰鼓聲,激發人無窮的斗志。”
2004到2006年,是通威發展最快的階段,也是李總最忙、最快樂、最充實的時候,每天都在市場一線奔波。“不斷挑戰、超越自己,管理水平、知識經驗一天比一天變得更豐富。公司的快速發展推動著自己去做好,做不好,你有什么臉面留在公司?”在這樣一種高壓環境下,李總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,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的知識、經驗。當年的工作狀態,多年之后仍被李總津津樂道,以至于在給部門小兄弟“傳道授業”時,李總都還清晰地記得當年下市場時,帶在身邊學習的那本專業書籍叫《長江流域的淡水魚類》。
在李總眼里,閱讀就像是閉關,經過閉關之后的自己能更好地走進市場。在人事行政、市場、投資發展三個體系的工作,讓李總不僅學習了大量的養殖專業知識,還涉獵了許多營銷類、管理類書籍,在掌管投資發展部之后更是自學投資、法學、資本運作等系統知識。
投資無小事
主管投資十多年,無論是當初發展部的實業投資,還是如今證券市場的資本運作,在李總看來,每一個時期都有一個引起工作激情的興奮點。
李總介紹,經他選點建立的新廠有幾十家,看到那么多新廠建立起來,企業由小變大,通威股份的分、子公司由兩家到五家到二十家再發展到上百家,這種成就感難以明言。在那些攻城略地的歲月里,通威的新廠一個接一個建設起來,然后投產盈利,到通威做到行業第一,再到通威股份于2004年3月2日在上交所成功上市,在這些光榮的背后,李總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人生有波折坎坷,公司也有巔峰波谷。在李總主管投資十多年的過程中,成績頗多,當然挫折也存在。他笑言,在投資上,現在的自己越來越“膽小”了。但“膽小”并不是說李總領導的投資團隊在工作中越來越畏手畏腳,而是對待工作越來越謹小慎微了。敢于去干,敢于去挑戰,敢于去把公司投資發展的重擔挑起來的同時,還要在擔子挑起來之后,四平八穩地快速前進。
作為一個投資職業人員,李總認為,做投資最重要的是一種負責任的職業精神。因為在工作過程中,經常會面臨與投資人、決策者意見相左,甚至與“左鄰右舍”、與下屬的意見不一致的情況,在這種情境下,投資職業人員一定要敢于對決策層或者老板說no。“你不能又是yes又是no,要么選擇yes要么選擇no,要有自己的意見。一個人圓滑是做不好投資的,因為你的圓滑會給公司帶來很多災難性的東西。”在多年的投資經歷中,李總對于獲得的榮譽記得不是很清楚,對于自己在投資過程中說過的“no”反而記憶猶新,因為說“no”比說“yes”更凝重,更能體現投資人肩上的責任重擔。
蛻變是最好的收獲
從基層員工到副總裁,李總經歷了一次又一次人生蛻變,歷練的過程很長很復雜,剔除掉許多的次要的東西,就其中的心得,李總只告訴記者六個字————認真、勤勉、仁愛。
認真主要是體現在工作態度上,李總認為,不管是普通員工還是管理層人員,想要成功必須事事認真。李總笑言自己是天資比較弱的那種,但是比別人更勤勉、更認真,所以做到了笨鳥先飛。仁愛是一種心態,工作中難免遭遇波折,但堅持好的念頭,用好的態度去對待,挫折總會過去。另一方面,將仁愛之心用到團隊上便會形成一種團隊精神。李總講,在近二十年的工作過程中,和同事之間難免有些磕磕碰碰,若沒有這顆仁愛之心,每天可能都會活得很累,也可能會遇到很多阻礙。
在總結自己的職場生涯的時候,李總用了“簡”和“繁”兩個字。“簡,道理要越簡單越好,你才能把握住關鍵的地方;用最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話,那復雜得不得了,要學的東西很多,你永遠不會知足。用這兩個字去衡量自己的職業生涯,我覺得很多事情都看開了。”
“大道至簡”,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,也是李總從事投資的理念。劉主席創立通威企業時就只提出四個字————誠、信、正、一,大商言誠,只有真正誠信的企業家,才能真正做得大。“有的人覺得發展很復雜,但我覺得越做發展越覺得簡單。”對李總來說,工作并不復雜,就形而上來講,工作中有價值的實現;就形而下來說,工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,但這個謀生手段是每個人必須做好的。投資工作可以很簡單,不外乎盡職調查、談判、簽約等,董事會工作也不外乎是市值管理、信息披露、投資者關系、三會管理等等,但若說復雜的話,也可以很復雜,因為每項工作都必須做大量準備,若要做到創新和出色則更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汗水。作為公司發展投資部門的掌管者,其實更能清晰地感受公司發展脈搏的跳動,因此李總認為,現在通威這艘巨艦航行的方向是光明而充滿希望的,但在前行的過程中,需要把握機會,同時,迎接并戰勝危機。
“就整個通威而言,我們所從事的農牧和新能源行業都非常陽光。目前公司在農牧資源、新能源資源協同發展的思路,為通威未來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平臺,因此,未來通威事業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上升期。”但李總也提到,雖然前途光明、機會很多,可是隨著通威的體系越來越龐大、員工數量不斷增多,不可避免的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“大企業病”。因此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下,每一個通威人都應具備充分的危機意識,心懷與公司同舟共濟的念頭,在公司和主席的引領下,重拾通威“鐵軍”所向披靡的氣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。